2015年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效劳体系计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纲要》)。《计划纲要》强调,推动社会办医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卫生效劳需求的重纵�措,并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做出详细调解和结构,支持并推进社会办医朝智慧医疗生长。
新一轮医改启动后,国务院曾两次专门下发勉励社会办医文件,但社会一直反应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智慧医疗卫生事业领域。
而这次制订计划纲要,从床位标准、设备购置以及政策帮助等方面对社会办医给予支持,明确了到2020年,凭据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C魅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计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同时,勉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相助的方法,配合举办新的非营利性智慧医疗机构。
这些硬性要求,突破了种种障碍,是送给民营资本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将会有力地推动社会办医的向智慧医疗快速生长。
以下为《计划纲要》原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效劳体系
计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5〕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全国医疗卫生效劳体系计划纲要(2015—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3月6日
�。ù思嫘迹�
全国医疗卫生效劳体系计划纲要
(2015—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革新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革新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增进健康效劳业生长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精神,增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效劳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地制订实施区域卫生计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计划,制定本计划纲要。
第一章 计划配景
第一节 现 状
经过恒久生长,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下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笼罩城乡的医疗卫生效劳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7.44万个,其中医院2.47万个,下层医疗卫生机构91.5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2万个;卫生人员979万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21万名;床位618万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55张、执业(助理)医师2.06名、注册护士2.05名。2004—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每年39.91亿人次增加到73.14亿人次,年均增长6.96%,住院人数由每年6657万人增加到1.91亿人,年均增长12.42%。
可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与结构不对理、效劳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对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与经济社会生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效劳需求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缺乏,质量有待提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45%;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10%。
二是资源结构结构不对理,影响医疗卫生效劳提供的公正与效率。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O虏阋搅莆郎剐Ю湍芰θ狈�,利用效率不高。中西医生长不协调,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特色优势尚未获得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效劳体系生长相对滞后。公立医疗机构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近90%。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医护比仅为1∶1,护士配备严重缺乏。专科医院生长相对较慢,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效劳能力较为薄弱。
三是医疗卫生效劳体系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种种医疗卫生机构相助不敷、协同性不强,效劳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四是公立医院革新还不到位,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有效破除,科学的赔偿机制尚未建立,普遍保存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生长问题,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过大,挤压了下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院的生长空间,影响了医疗卫生效劳体厦魅整体效率的提升。
五是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治理能力不强,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卫生计划实施历程中保存权威性与约束性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不敷等问题,计划的统筹作用和调控效力有待增强。
第二节 形势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医疗卫生效劳体系的生长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要在“病有所医”上连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效劳。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方法的快速变革,使慢性病成为主要疾病担负。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凌驾14亿人,随着医疗包管制度逐步完善,包管水平不绝提高,医疗效劳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应约束与卫生需求不绝增长之间的矛盾将连续保存。
革新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不绝提高,2013年抵达53.73%,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效劳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2013年我国流感人口数量达2.45亿人。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尚未与城镇居民平等享受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效劳。同时,随着中小城镇快速生长,人口加速聚集,到2020年要推动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革新,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越发突出,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解面临更大挑战。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0%,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宗青壮年劳感人口从农村流入都会,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水平。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陪同,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种种矛盾相交织,医疗效劳需求将急剧增加。老年人口医养结合需要更多卫生资源支撑,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更为凸显。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口将连续增加,对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公共资源造成压力,特别是大中都会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医疗保健效劳的供需矛盾将越发突出。
同时,云盘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生长,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效劳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效劳模式和治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医改的不绝深化也对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章 计划目标和原则
第一节 目 标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长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效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效劳体系,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笼罩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人民健康水平连续提升涤讪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效劳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主 要 指 标 | 2020年目标 | 2013年现状 | 指标性质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6 | 4.55 | 指导性 |
医院 | 4.8 | 3.56 | 指导性 |
公立医院 | 3.3 | 3.04 | 指导性 |
其中:省办及以上医院 | 0.45 | 0.39 | 指导性 |
市办医院 | 0.9 | 0.79 | 指导性 |
县办医院 | 1.8 | 1.26 | 指导性 |
其他公立医院 | 0.15 | 0.60 | 指导性 |
社会办医院 | 1.5 | 0.52 | 指导性 |
下层医疗卫生机构 | 1.2 | 0.99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5 | 2.06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3.14 | 2.05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 0.83 | 0.61 | 指导性 |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2 | 1.07 | 约束性 |
医护比 | 1∶1.25 | 1∶1 | 指导性 |
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 | 1∶0.6 | 1∶0.45 | 指导性 |
县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 500 | — | 指导性 |
市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 800 | — | 指导性 |
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 1000 | — | 指导性 |
注:省办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市办包括地级市、地区、州、盟举办;县办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旗举办,下同。
第二节 原 则
一、坚持健康需求导向。以健康需求息争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以调解结构结构、提升能级为主线,适度有序生长,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种种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及结构。
二、坚持公正与效率统一。优先包管基本医疗卫生效劳的可及性,增进公正公正。同时,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本钱,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切实落拭魅政府在制度、计划、筹资、效劳、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立性,满足人民群众多条理、多元化医疗卫生效劳需求。
四、坚持系统整合。增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治理,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目今与久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效劳体系的整体功效,增进均衡生长。
五、坚持分级分类治理。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生长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差别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结构,分类制订配置标准。增进下层医疗卫生机构生长,着力提升效劳能力和质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推动生长方法转变;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效劳能力和水平。
第三章 总体结构
在差别的属地层级实行资源梯度配置。地市级及以下,基本医疗效劳和公共卫生资源凭据常住人口规模和效劳半径合理结构;省部级及以上,分区域统筹考虑,重点结构。
第一节 机构设置
医疗卫生效劳体系主要包括医院、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见图示)。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凭据功效定位主要划分为县办医院、市办医院、省办医院、部分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军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县级以下为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为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凭据属地层级的差别,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划分为县办、市办、省办及部分办四类。
第二节 床位配置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4.8张,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在医院床位中,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凭据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计划空间。
分区域制定床位配置原则。凭据各省份经济、社会、人口、卫生等方面的实际状况,考虑各地资源差别,在现有基础上,凭据勉励生长、平稳生长、控制生长等战略对各省份区别制定床位生长目标。
第三节 信息资源配置
开展健康中国云效劳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盘算、可衣着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效劳和智慧医疗效劳,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效劳模式,提高效劳能力和治理水平。增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笼罩全国人口并信息动态更新。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效劳、医疗包管、药品供应、综合治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贫贫チ⒃冻桃搅菩Ю偷壬�。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包管卡、金融IC卡、市民效劳卡等公共效劳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构建与互联网宁静隔离,联通各级平台和各级种种卫生计生机构,高效、宁静、稳定的信息网络。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增强信息宁静防护体系建设。实现各级医疗效劳、医疗包管与公共卫生效劳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第四节 其他资源配置
一、设备配置
凭据功效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生长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本钱。增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计划和准入治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支持生长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下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效劳模式,提高下层医学影像效劳能力。凭据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型医用设备凭据品目分为甲类和乙类,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生长革新委、财务部、人力资源社会包管部、国家中医药局制定配置计划,并划分由国家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分组织实施,治理品目实行动态调解。
二、技术配置
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治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治理。增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建设,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速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增强对临床专科建设生长的计划引导和支持,以生长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发挥其示范、引领、发动和辐射作用,提高下层和区域的专科水平,逐步缓解地区、城乡、学科之间生长不平衡,增进医疗效劳体系协调生长。注重中医临床专科的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
第四章 各级种种医疗卫生机构
第一节 医 院
一、公立医院
(一)功效定位。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效劳体系的主体,应当坚持维护公益性,充分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效劳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主干作用,担负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疗教学等任务,担负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效劳、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援外、国防卫生发动、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任务。
县办医院主要担负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下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公共卫生效劳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事情,是政府向县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效劳的重要载体。
市办医院主要向地市级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效劳,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担负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省办医院主要向省级区域内若干个地市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效劳,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担负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部分办医院主要向跨省份区域提供疑难危重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效劳,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担负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任务和技术支撑,发动医疗效劳的区域生长和整体水平提升。
(二)机构设置。
各级种种公立医院的计划设置要凭据地区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漫衍、地舆交通情况、疾病谱等因素合理结构。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关于需求量大的专科医疗效劳,可以凭据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专科医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具备一体化生长条件的区域,可以探索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推动资源优化调解,实现大区域规模内资源共享,提高配置效率。
在县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下同)。中医类资源缺乏,难以设置中医类医院的县可在县办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或民族医科室。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级区域优先设立民族医医院。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
在地市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每100万—200万人口设置1—2个市办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下同),效劳半径一般为50公里左右。地广人稀的地区人口规�?梢允实狈趴�。其中,每个地市级区域原则上至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类医院,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在市办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或民族医科室。在地市级区域应凭据需要计划设置儿童、精神、妇产、肿瘤、熏染病、康复等市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
在省级区域划分片区,依据常住人口数,每1000万人口计划设置1—2个省办综合性医院,同时可以凭据需要计划设置儿童、妇产、肿瘤、精神、熏染病、职业病以及口腔、康复等省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在省级区域内形乐成能比较齐全的医疗效劳体系。
凭据统筹计划、提升能级、辐射发动的原则,在全国计划结构设置若干部分办医院。
(三)床位配置。
凭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重在控制床位的过快增长。各地应结合外地实际情况,参考以下指标研究制定外地区公立医院床位层级设置: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其中,县办医院床位数1.8张,市办医院床位数0.9张,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0.45张,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调减至0.15张。实行分类指导,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凌驾3.3张的,原则上不再扩至公立医院规模,勉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过多的存量资源进行优化调解。对医疗卫生效劳资源缺少、社会资本投入缺乏的地区和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效劳需求。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以凭据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同时,可以凭据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
(四)单体规模。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的不对理增长,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原则上不凌驾1000张;市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500万人口以上的地市可适当增加,原则上不凌驾1200张;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凌驾1500张。专科医院的床位规模要凭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二、社会办医院
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效劳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条理、多元化医疗效劳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办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效劳,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以提供高端效劳,满足非基本需求;可以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效劳,对公立医院形成增补。
到2020年,凭据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计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放宽举办主体要求,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相助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放宽效劳领域要求,通常执规律则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蛏�,生长专业性医院治理集团。支持社会办医院合理配备大型医用设备。加速治理审批手续,对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办医院,应凭据划定予以批准,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办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规模,完善计划结构和用地包管,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社会办医院医疗效劳价格实行市场调理价。勉励政府购置社会办医院提供的效劳。增强行业监管,包管医疗质量和宁静。
第二节 下层医疗卫生机构
一、功效定位
下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效劳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效劳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效劳,向医院转诊凌驾自身效劳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O虏阋搅莆郎怪饕ㄏ缯蛭郎骸⑸缜郎Ю椭行模ㄕ荆⒋逦郎摇⒁轿袷摇⒚耪锊浚ㄋ┖途酉虏阄郎沟�。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卖力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效劳,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效劳,并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分委托,担负辖区内的公共卫生治理事情,卖力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效劳站的综合治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效劳功效外,还应开展普通常见手术等,着重强化医疗效劳能力并担负对周边区域内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事情。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效劳站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效劳中心的统一治理和指导下,担负行政村、居委会规模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效劳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事情。
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等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卖力本单位或本功效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效劳。
其他门诊部、诊所等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凭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效劳。政府可以通过购置效劳的方法对其提供的效劳予以补贴。
二、机构设置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凭据乡镇、街道效劳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效劳人口进行设置。到2020年,实现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妥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效劳处规模或每3万—10万居民计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效劳能力和水平,综合考虑城镇化、地舆位置、人口聚集水平等因素,可以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效劳能力和水平,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可以建设成为县办医院分院。都会地区一级和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可以凭据需要,通过结构和功效革新转为社区卫生效劳中心。
合理确定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效劳站的配置数量和结构,凭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效劳中心笼罩情况以及效劳半径、效劳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当设置1个村卫生室。
个体诊所等其他下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计划结构限制,实行市场调理的治理方法。
三、床位配置
凭据所担负的基本任务和功效合理确定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抵达1.2张,重点增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
第三节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一、功效定位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效劳(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抢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食品宁静危害监测评估与标准治理、计划生育、出生缺陷防治等),并担负相应治理事情的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效劳机构、抢救中心(站)、血站等,原则上由政府举办。
县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担负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治理、信息报送等事情,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事情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
市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担负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信息治理等事情,并对下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
省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担负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开展区域业务计划、科研培训、信息治理、技术支撑以及对下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
部分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全国各专业公共卫生事情计划或计划,建立和治理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加入重特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增强对下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治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监督考核;开展公共卫生生长纪律、战略和应用性科学研究,拟定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和规范。
二、机构设置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凭据辖区常住人口数、效劳规模、事情量等因素合理设置。增强区域公共卫生效劳资源整合,勉励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效劳中心,10万人口以下的县原则上只设1所公共卫生效劳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行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一个。县级以下由社区卫生效劳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效劳站)和村卫生室、计划生育效劳室担负相关事情。
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原则上只设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再单设其他专病预防控制机构,目前部分地区单设的专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逐步整合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级及以上政府要凭据事情职责,规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的设置,由其担负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任务。
省级可以分设或整合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科研机构。市办和县办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技术效劳机构原则上应当予以整合,划分建立市办、县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效劳中心。整合乡办计划生育技术效劳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妇幼保健职能。村级保存村卫生室和村计划生育效劳室,共享共用。
省级人民政府凭据国家有关划定,结合本行政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临床用血需求等情况计划血站设置,1个都会内不得重复设置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难以笼罩的县可以依托县办综合医院计划设置1其中心血库。
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效劳体系和网络。
以市办抢救中心为龙头,县抢救中心和院前抢救网络医院配合建成比较完善的抢救网络,每个地市必须设置1个抢救中心(站),在有核电站、核设施、大型核辐射装置的重点省份可以建设核辐射应抢救治基地。
第五章 卫生人才步队
第一节 人员配备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抵达2.5人,注册护士数抵达3.14人,医护比抵达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公共卫生人员数抵达0.83人,人才规模与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效劳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漫衍趋于合理,种种人才步队统筹协调生长。增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增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增强公共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
一、医院
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以居民卫生效劳需求量和医师标准事情量为依据,结合效劳人口、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配置医生和护士的数量,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凭据医院级别与功效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担负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下层、援外医疗、应抢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未抵达床护比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二、下层医疗卫生机构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下层卫生人员数抵达3.5人以上,在我国开端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下层”的效劳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效劳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及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效劳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效劳需求。原则上凭据每千效劳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
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抵达0.83人,各级种种公共卫生人才满足事情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原则上凭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审定;地区面积在50万平方公里以上且人口密度小于25人/平方公里的省、自治区,可以凭据不高于外地区常住人口3/万人的比例审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体例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应当凭据区域内人口数及担负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应当凭据外地效劳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生长计划以及担负的功效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市、县、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效劳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
血站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应当凭据年采供血等业务量进行配备。
抢救中心人员数量应当凭据效劳人口、年业务量等进行配备。
第二节 人才培养
增强卫生人才步队建设,注重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治理人才的培养,制订有利于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步伐。切实增强医教协同事情,深化院校教育革新,推进院校医学教育与卫生计生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推动完善结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及格临床医师。以卫生计生人员需求为导向,革新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卫生计生人才步队整体素质。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结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结业后教育获得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笼罩。近期,要加速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增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增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下层医疗卫生步队建设,健全在岗培训制度,勉励乡村医生加入学历教育。增强政府对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下层流动,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制订优惠政策,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研究实施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及县办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创立良好的职业生长条件,勉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下层事情。增强公共卫生人才步队建设,增强高条理医药卫生人才步队建设,大力开发护理、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支持中医类人才培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支持,缩小区域、院校和学科专业之间培养水平的差别。
第三节 人才使用
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治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治理,包管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80%),推行果真招聘和竞聘上岗。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切合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增进人才生长生长和合理流动。深化收入分派制度革新,建立以效劳质量、效劳数量和效劳工具满意度为焦点、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派重点向要害岗位、业务主干和作出突出结果的医药卫生人才倾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卫生人才步队建设投入机制,优先包管对人才生长的投入,为医药卫生人才生长提供须要的经费包管。立异公立医院机构体例治理,合理审定公立医院体例总量,并进行动态调解,逐步实行体例备案制,探索多种形式用人机制和政府购置效劳方法。
第六章 功效整合与分工协作
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下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种种医疗卫生机构的效劳功效,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效劳。
第一节 防治结合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对公立医院、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效劳增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责,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事情,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熏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病人的治疗交综合性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开展,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事情的技术指导和考核,监督部分增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综合性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相助,担负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下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医疗机构担负公共卫生任务的赔偿机制和效劳购置机制。进一步增强下层医疗卫生机构步队建设,拓展下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效,确保各项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积极生长中医预防保健效劳。
第二节 上下联动
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差别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下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网络化城乡下层医疗卫生效劳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下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以形身分级诊疗秩序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增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医院与下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开展远程医疗效劳和教学培训的信息渠道。
控制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下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担负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效劳。推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责任制,逐步实现签约效劳。勉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相助、托管、重组等多种方法,增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探索县域一体化治理。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
公立医院要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治理指导等多种方法,帮扶和指导与之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下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其效劳能力和水平。允许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探索建立医师执业信息数据库并向民众提供在线盘问效劳,增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下层。建立区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公立医院向下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效劳,对下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优先安排诊疗和住院;将恢复期需要康复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转诊到病人就近的下层医疗卫生机构。
完善治疗—康复—恒久护理效劳链,生长和增强康复、老年、恒久护理、慢性病治理、临终眷注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立急慢分治的制度,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节 中西医并重
坚持中西医并重目标,以积极、科学、合理、高效为原则,做好中医医疗效劳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绝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下层中医药效劳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效劳提供机构配合组成的中医医疗效劳体系,加速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生长,增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科室效劳能力。增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下层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效劳能力,到2020年,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效劳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效相适应的中医药效劳能力。
第四节 多元生长
增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生长,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社会力量可以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效劳领域,也可以多种形式加入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等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勉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相助的方法配合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条理医疗效劳需求。探索公立医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科学评估步伐,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勉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以及口腔疾病、老年病和慢性病等诊疗机构。勉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勉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增强重点专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提升学术职位,加速实现与医疗包管机构、公立医疗机构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建立社会力量加入公共卫生事情的机制。政府通过购置效劳等方法,勉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公共卫生事情,并增强技术指导和监督治理。社会力量要增强自身治理,不绝强化自身能力,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相助,确保公共卫生事情顺利开展。
第五节 医养结合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增强相助。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勉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治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效劳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相助。在养老效劳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增强医疗卫生效劳支撑。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统筹医疗效劳与养老效劳资源,合理结构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研究制订老年康复、护理效劳体系专项计划,形陈规模适宜、功效互补、宁静便捷的健康养老效劳网络。
生长社区健康养老效劳。提高社区卫生效劳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だ怼⒙圆≈卫怼⒖蹈础⒔】到逃妥裳⒅幸窖=〉刃Ю偷哪芰�,勉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效劳延伸至居民家庭。推动开展远程效劳和移动医疗,逐步富厚和完善效劳内容及方法,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效劳。
第七章 实施包管与监督评价
第一节 增强组织领导
一、增强领导
区域卫生计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增强对区域卫生计划事情的领导,把区域卫生计划事情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的事情目标和考核目标,建立问责制。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和城乡计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应,优先包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
二、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责任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在各地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统筹计划跨省份的资源配置,并纳入所在地市的区域卫生计划。建立专家委员会,建立对各省份资源配置标准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都会等特殊地区计划的论证机制。凭据需要制定分领域专项计划,修订完善医疗机构基本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
省级政府卖力制订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医疗机构设置计划,将床位配置标准细化到各地市,组织各地市体例区域卫生计划,并凭据人口漫衍、医疗卫生效劳需求和交通状况等重点计划种种省办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置,纳入所在地市的区域卫生计划。
地市级政府卖力研究体例区域卫生计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计划并组织实施,要重点计划市办及以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将床位配置标准细化到各县,并凭据属地化原则,对外地市规模内的各级种种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进行统筹计划。
直辖市政府同时担负省、市两级政府职责,卖力制定本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体例全市区域卫生计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政府应当凭据所在地市的区域卫生计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计划要求,卖力辖区内县办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下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
三、明确相关部分职责
卫生计生、生长革新、财务、城乡计划、人力资源社会包管、机构体例和中医药等部分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区域卫生计划事情。在卫生计生方面,要制订区域卫生计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计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解;在生长革新方面,要将区域卫生计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长总体计划安排,依据计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治理,推进医疗效劳价格革新;在财务方面,要凭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在城乡计划治理方面,要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计划审批建设用地;在机构体例方面,要依据有关划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体例;在社会包管方面,要加速医保支付制度革新;其他相关部分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事情。
第二节 立异体制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革新,为区域卫生计划的实施创立有利条件。本计划主要内容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十三五”期间深化医改的总体安排将由医改计划作出安排,在实施推进历程中,要做好与相关计划的衔接。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效劳中的主导职位。切实落实对公立和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责任。深化下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革新,健全网络化城乡下层医疗卫生效劳运行机制,提高效劳质量和效率;加速公立医院革新,建立合理的赔偿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推进管办离开、政事离开,实行医药离开。加速生长城乡居民大病包管、商业健康包管,建立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的多条理医疗包管体系。革新医保支付方法,建立越发合理的医保付费机制。增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推行医疗责任包管、医疗意外包管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包管,加速生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品级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三节 加大资源调解力度
凭据严格计划增量、科学调解存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公立医院的数量和结构,接纳多种步伐推动公立医院结构和结构的优化调解。要合理把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设备配置,禁止举债建设和装备。对新建城区、郊区、卫星城区等薄弱区域,政府要有计划、有办法建设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重点增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熏染病、老年护理、口腔、康复等薄弱领域效劳能力的建设。优先增强县办医院效劳能力,提高县域医疗能力和水平。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效劳机构标准化建设,2020年达标率抵达95%以上。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卫生效劳体系生长和人才定向培养的支持力度。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凭据相关划定包管基本医疗卫生设施配套。公立医院资源过剩的地区,要优化结构和结构,从实际出发,凭据需要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效劳机构。对凌驾规模标准的公立医院,要接纳综合步伐,逐步压缩床位,并选择部分单体规模过大的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治理医院和公立医院革新试点都会的公立医院开展拆分试点。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价
一、规范计划体例流程
各地在体例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区域卫生计划事情中,要凭据群众健康需求,合理确定种种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目标。要综合考虑包括军队医疗机构、复员退伍军人医疗机构等在内的各方医疗资源,充分征求有关部分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要与新型城镇化以及区域生长结构相结合,做好与本计划纲要以及外地经济社会生长计划、城乡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国防卫生发动需求等的衔接,合理控制资源总量标准及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各地可以在强下层的基础上,凭据实际需要对差别级别、类型机构床位的比例关系进行适当调解。各地市区域卫生计划起草和论证完成后,须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分同意并报外地市人民政府审批,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区域卫生计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
二、严格计划实施
实时宣布机构设置和计划结构调解等信息,勉励有条件的地方接纳招标等方法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将纳入计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凭据区域卫生计划的要求和程序,严格治理。建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新增床位后抵达或凌驾1500张床以上公立医院,其床位增加须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中医类医院同时报国家中医药治理局备案)。对严重凌驾划定床位数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品级评审等审批和财务资金安排。
三、建立计划实施的监督评价机制
各�。ㄇ⑹校┤嗣裾炕苹凳┘喽胶推兰�,建立区域卫生计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建立专门的评价事情小组,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计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实时发明实施中保存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评价历程中要实行果真评议、公正竞争,运用执法、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治理和包管区域卫生计划的有效实施。国务院有关部分要凭据职责分工,开展计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须要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计划落实,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有序生长、合理配置、结构优化。